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关于嘉兴市区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4-08 16:56:00

关于嘉兴市区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政协嘉兴市八届五次会议第38号提案)

(政协嘉兴市八届五次会议口头发言)

市政协第八界别活动组(九三学社)

一、基本情况

目前市本级有饮用水厂2座,供水规模55m3/天,远期供水规模为65m3/天,其中石臼漾水厂供水规模为25m3/天,水量(万m3/备用天数(天)为60/2.4;贯泾港水厂供水规模为45m3/天,水量(万m3/备用天数(天)为76.4/1.7。两座水厂均为河道型水源,并分别建有净化水质的生态湿地,其中石臼漾生态湿地面积近1800亩,贯泾港生态湿地面积近2200亩。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水源保护与建设管理工作,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供水需求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饮用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随着城市发展,水源地保护与其周边开发建设的矛盾日益凸显,市区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亟待加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本地水资源匮乏,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和人口不匹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嘉兴近年来人口激增,城镇人口的持续增加,对水资源需求日益增长,目前市本级两个水源地备用水量都不足3天,远低于国家相关规范要求。

(二)水源地水质管控难度越来越大。嘉兴饮用水源单一、供水安全问题突出,依据20161月—20209月每月一次29项指标分析:新塍塘饮用水源地水质在Ⅲ类水标准,主要不达标因子为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铁、锰;贯泾港水源地水质在Ⅲ-Ⅳ类,主要不达标因子为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铁、锰。两个水源地都难以满足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出厂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的“双达标”要求。

(三)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建设迅速扩张,市本级新塍塘、长水塘两个水源地由原先的城市边缘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内部片区,导致水源地割裂城市空间,严重制约嘉兴城市发展,特别是高铁新城板块建设,嘉兴市区水源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四)水资源监管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监管上检测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检测数据和信息需要进一步共享,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数据需要进一步公开。另外,水源地功能区划分界线不清,权责不明,农林、水利、环保、国土资源等部门统筹监管机制尚未健全,还存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市本级饮用水源地

1.另择市本级新饮用水源地。结合嘉兴市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科学规划,另择新水源地代替石臼漾水源地和贯泾港水源地的功能。该水源地建成后,若太湖引水工程未实施完成,可作为主水源之一,结合千岛湖引水,共同满足市本级用水需求;当太湖引水工程实施完成后,可将该水源地调整为市本级备用水源。

2.市本级近期、远期饮用水需水量预测。依据《嘉兴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本级饮用水需水量预测,2025年常住人口150万人,总用水量73m3/天,扣除千岛湖引水量14m3/天,近期2025年供水量约60m3/天;2035年常住人口210万人,总用水量95m3/天,扣除千岛湖引水量14m3/天,远期2035年供水量约80m3/天。

3.市本级未来水源地的具体选址。嘉兴市区未来水源地可选择在王江泾镇北部湖荡密集区,具体地点有两个方案:一是梅家荡,原是独立封闭的湖泊,现状为水产养殖基地,面积3.6km2。二是田北荡与紧邻的菩堤荡,现都为天然湖泊,两荡之间由天然河道相连,田北荡面积1.1km2,菩堤荡面积0.66km2。这一建议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是基于用地条件。两地原都是天然湖泊,可不占或少占永久基本农田。

二是基于供水量考虑。根据测算两个选址水源地建成后,都能满足市本级远期(2035210万人口)应急供水不少于7天的需要。

三是基于水源地保护。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莲泗荡、田北荡、菩堤荡已经列入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范围内,今后水源地保护可与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相结合。四是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看,这一区域能较好地避开城乡建设用地区、大型基础设施和工厂污染源等。

(二)积极争取从太湖引水。根据国务院、水利部和省政府批复的相关规划,我市拥有4.89亿立方米千岛湖的水权和太湖6.5亿立方米的水权。当前千岛湖引水工程正在建设中,从长远来看,只有从千岛湖、太湖两地一起取水,才能满足未来全市优质饮用水源的需要,建议尽快启动太湖引水相关工作。

(三)建立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长效的城市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以保障水源保护区内个体和地方的利益。设立水资源保护的专项资金,以及通过深化水价改革,按照“谁得益谁补偿、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建立健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制定适合水源地保护区发展的产业政策,提升水源保护区发展水平。

      (四)加强保护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媒体作用,特别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企事业单位,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落实好保护水源地相关责任;通过文艺下乡、公益广告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水源地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