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其中把“产业兴旺”放在首位。而现代农业产业平台是聚集创新创业要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农业创业创新“新载体”、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引擎”、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地的关键点。多年来,我市在做大做强现代产业农业平台过程中,涌现出了平湖市农业经济开发区、桐乡市崇福农创园等一些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亟需解决。
二、存在问题
1.整体谋划和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一是规划站位不够高。各地在规划中普遍存在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环节缺失等情况。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规划编制方案大同小异,产业开发方向不够明确、市场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三是产业层级较低。尤其是农旅产业大都仍停留在“农家乐”初级阶段,在现代农业展示、农耕文化、农事体验、传统饮食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不够。
2.土地要素和机制创新保障不足。由于我市农保率偏高、一般农田空间分布分散、建设用地指标有限等因素,导致在招大引强过程中,一些对土地需求指标大的项目难以落实到位。同时,部分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在规划设计时,套用商业用地标准,导致实际用地面积变少。
3.财政金融政策的精准度和力度有待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有别于一般二、三产业项目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率低。一方面,地方各级财政在前期征迁、土地平整、基础投入等方面资金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现代农业设施投入成本高、经营主体有效抵押物不足等问题使其很难获取金融信贷支持。
4.涉农人才扶持机制及劳动力保障体系需进一步深化。一方面,针对涉农人才,在住房保障、配偶落户、子女教育、土地租赁等问题上,还未形成一套身份认证完整、优惠力度大、惠及范围广的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另一方面,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存在数量减少、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从事农业一线生产的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依然不够健全。
三、意见建议
1.高起点谋划好平台。一是立足高站位做好谋划。要在推动乡村振兴全局的高度谋篇布局,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式,把改革和政策的综合效应叠加集成起来,用心抓、用力做、下苦功、下真功。二是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做好谋划。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加快国际化合作步伐,引进国际优质农业资源和先进生产技术进行推广,将农业平台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对内示范、对外开放的窗口。三是立足本地特色做好谋划。要结合我市区位特点、人文历史、产业特色以及周边要素资源、消费市场和消费者偏好,创新规划理念,优化功能布局,构建特色平台。
2.高强度扶持好平台。一要加大土地供给保障。充分保障农业设施用地、非农设施建设用地等需求,加大对农业平台建设过程中在用地空间、用地指标上的倾斜力度。对“工厂化生产”的农业重点项目可实行“一事一议”方式,提高项目落地效率。优化农业项目土地使用方式,提高农业设施用地、非农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效率。二要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把入园项目关,提高审核标准,重点要吸引科技创新型、优质发展型、特色产业型农业项目。积极与高校开展合作,发挥院校在专业、人才、科技等方面优势。三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增加支农资金预算安排,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重点支持农业开发区、农创园等平台的建设。探索实行农业设施资产化的抵押担保形式,开发新的金融信贷品种,拓展金融服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四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重视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加大涉农人才补助力度,研究解决人才住房落户、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建立健全涉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提升农民职业素养,深入挖掘本地农业技术人才,发展壮大“三农”队伍。
3.高质量建设好平台。一是做好基础服务。成立高效率运转的服务团队,搭建涉农企业与政府部门、外部单位沟通交流桥梁。开通农业平台自媒体(网站、微信公众号),构建农业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农业,探索互联网+服务。二是做好品牌服务。根据各地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地域文化特色,完善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发展定位和目标市场,以“三品一标”为抓手,支持现代农业平台创建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三是做好宣传服务。强化对外宣传推介,通过各大媒体、招商推介会等多种渠道,开展宣传活动,增加曝光度,详细介绍农业平台产业规划、发展远景和政策优势。
九三学社嘉兴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