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16-07-20 15:16:04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正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尤其通过“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通过技术进步、效率提升、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互联网+发展趋势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我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牵引作用,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不佳、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的背景下,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以提高管理和生产现代化水平,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并且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两化”深度融合十分重视。市政府成立了“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一批工业强镇(街道)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建设,筛选了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建设,尤其是通过争取使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落户乌镇。二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在全市全面启动。据有关部门统计,2014年我市25.6%的企业制定了两化融合建设专项规划,53.0%的企业有两化融合建设规划,全面推动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三是涌现出了一批“两化”深度融合先走一步的先进典型。例如:加西贝拉、雅莹、巨石等,这些企业信息化工作正从单项应用向系统集成应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的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

(一)思想认识不够,企业主动参与意识还不强。企业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主体,本应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参与“两化”深度融合。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企业主动参与“两化”深度融合意识还不强,其中既有企业主思想认识的问题,也有产业层次偏低的因素。从思想认识看,主要是部分企业主或团队囿于知识能力、结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对“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产业层次看,目前我市工业结构“低、小、散”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企业对“两化”工作推进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存在疑虑和缺乏信心。因此,将“两化”深度融合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比重还不高,主动制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的企业还不多,还没有真正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两化”深度融合。

(二)单项应用为主,集成应用整体水平不高。目前我市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还处在初级阶段,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以单项应用为主,其中在采购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应用相对较多。而大多企业缺乏“两化”深度融合的总体规划,机联网、厂联网、智慧工厂等集成应用不多,从信息采集、工业设计、智能装备、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等全程“两化”深度融合企业更是少之又少,集成应用整体水平不高。

(三)互联网+意识不强,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调查情况看,目前企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普遍还停留在一般信息技术应用上,对互联网+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龙头意识不强,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关键领域还比较薄弱。比如我市企业在大数据采集信息、产品智能化设计、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关键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整体水平不高,还难以通过“两化”融合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制约了两化深度融合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

(四)人才队伍缺乏,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高的工作。目前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企业CIO等综合性信息技术人才缺乏,而企业自己要新培养这些人才既缺少平台,又需要时间,难度大、周期长,从而影响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缺少总体规划和系统推进,有些则更在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上一筹莫展。同时,由于受城市能级、企业规模、科研院所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专门服务于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咨询服务、规划设计、具体配套服务等中介机构和IT公司较少,社会化技术服务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短缺、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已经成为制约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因素。

(五)政府引导不够,扶持政策支撑力度不足。“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一项技术密集型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培训宣传、示范带动等多种方式加以推进。但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市在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还没有出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持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相关专项资金中也没有向“两化”融合项目以及服务机构倾斜。同时在部门之间力量整合和典型示范宣传方面也与推进“两化”深度融合跨越式发展存在一定距离。

二、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国制造2025》,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当前,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和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十三五”期间,我市要牢牢抓住国家把乌镇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机遇,顺应互联网+新要求,加快推进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

(一)加强宣导,进一步完善“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推进机制。“两化”深度融合是当前形势下破解我市制造业产业层次总体水平偏低,劳动生产力不高,竞争优势不断弱化等长期存在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当前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大企业为什么要开展“两化”深度融合的宣传,尤其是要做好试点企业的典型案例宣传,让企业实实在在地看到“两化”深度融合的好处,在全市上下形成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各地要成立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相应组织机构,负责协调、解决两化融合工作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局性工作,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行动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同时,各地要成立由行业专家、咨询顾问组成的“两化”深度融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研究,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二)强化意识,推动企业互联网+新要求的综合应用。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必须突出互联网+理念,按照互联网+新要求,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创新要素配置、生产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一是推动推动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应用。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RFID、工业大数据的应用为切入点,重点支持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二是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网络化制造系统,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采购、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三是加快电子商务驱动的制造业生态变革。鼓励B2C电子商务平台从产品销售和广告营销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领域渗透,促进生产和消费环节对接,推动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变革,形成个性化定制生产新模式四是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三)突出重点,深入推进关键环节“两化”深度融合。一是在研发设计环节重点推进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开发。发挥信息网络技术对智能产品开发的支撑作用,提高产品智能化设计开发水平。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推进装备系统集成,重点发展高端数控机床、伺服驱动系统、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及成套系统,提高智能装备制造水平。二是在制造环节重点推进“机器换人”。引导鼓励企业应用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培育“机器换人”标杆企业,形成行业规范,加大典型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实施“机联网”项目示范和总部型企业“厂联网”工程,形成智能制造模式。三是在产品销售环节重点推进“电商换市”。以电子商务园区为主平台,重点发展生产厂家对消费者、市场对消费者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重点支持嘉兴现代物流园、嘉兴综合物流园和嘉兴港区综合物流园等物流信息化发展,形成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集聚区)、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楼宇,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

(四)组织攻关,着力推进行业、产业共性“两化”深度融合。以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特色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提高这些行业、产业全面顺应互联网+新要求,以信息、知识、技术等为主导要素,通过经济组织方式创新,优化重组生产、消费、流通全过程,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与质量的新型经济形态,把块状特色产业打造成现代产业集群,是“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重要命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针对本地区产业特点,组织攻关,分类推进,重点突破,在传统块状特色产业中普遍加强信息技术的嵌入和应用,加快形成嘉兴信息化技术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的特色,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大力支持行业内首家以互联网+新要求着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领跑者”企业;依托有条件的特色工业园区或行业协会成立“两化”深度融合行业联盟,共同进行“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攻关,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

(五)大力培育,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是全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一要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应用等平台服务建设,深化云服务和大数据服务,支持区域性、行业性、功能性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应用平台建设,尤其要在“机器换人”和工业物联网、信息消费、智慧城市、“光伏”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等领域,发展云计算、云存储等信息服务业,培育一批行业性云工程和云服务企业、大数据服务企业,建设一批行业云服务平台。二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第三方服务机构。要大力培育专业化、行业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要切实抓好南湖区“浙江省国家级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规划、系统设计、项目监理、绩效评估、示范推广、人员培训、融资担保及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流程管控等技术咨询和服务。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会同“两化”深度融合服务支撑机构,分行业、分环节建立一批“两化”深度融合技术指导组,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信息化指导服务。三要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深入实施“创新嘉兴·精英引领”计划,完善柔性引才工作机制,积极引进“两化”深度融合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吸引信息专业技术人员来我市创业、工作。依托浙江清华研究院、中科院浙江院等创新载体与平台,引进国内外优秀“两化”融合领域创新创业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加大投入,培养“两化”深度融合领域专门人才,与信息企业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引导重点企业设立首席信息官,独立设置信息化管理部门,并建立信息化专业团队。

(六)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两化”深度融合扶持政策。“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探索制定宣传引导、技术攻关、服务平台、人才培养、资金扶持等诸多领域政策体系支持其发展。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整合相关专项资金,设立市级信息经济专项资金并将“两化”深度融合作为支持重点。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相应财政支持机制,为专项行动实施提供资金保障。二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融资模式推进“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建设。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和利率优惠要向“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倾斜。三要在土地、用能等要素资源配置上,向“两化”深度融合项目、示范区域和企业倾斜,项目核准、备案上简化程序,开设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