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抓住新机遇 构筑新优势 着力把嘉兴打造成为“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

发布时间:2015-02-27 09:01:00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国内旅游人口持续快速增加,旅游消费日趋旺盛,旅游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嘉兴区位条件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大运河成功申遗又为我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此,我们围绕“抓住新机遇,构筑新优势,着力把嘉兴打造成为'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加快推进“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嘉兴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的重要意义与优势分析

(一)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是促进嘉兴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旅游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高度关联性行业,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业已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旅游总收入为2.9亿元,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31.08%;国内旅游总人数为32.5亿人次,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18.24%,远高于五年间全国GDP平均增速。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人均GDP已步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旅游人群呈爆发式态势,并催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嘉兴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点”和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二)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是适应当前旅游业态转变的现实需要。在经济经历高速发展之后,“慢生活”已经成为当今生活的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慢生活”概念的提出,是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在工作之余适当地放慢速度,关注心灵、自然以及传统文化,寻找张弛有度、劳逸结合的生活环境,让生活变得更加细致而富有色彩,提高生活质量,提升幸福感。这是相对于当前社会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人开始提倡“慢”的生活态度,追求“慢”的生活形态。这种慢生活的核心理念和追求的生活状态,正符合旅游业由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型,反映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休闲游、度假游等“慢旅游”已逐渐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据统计,2013年来我市一日游游客达2342.52万人次,与去年同比增长33.23%

(三)嘉兴具有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的丰富资源。嘉兴虽然在旅游自然资源方面缺少名山大川,但作为江南文化的发源之地,人文资源积淀极为深厚。史前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古城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为我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资源,也是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的核心优势。如:嘉兴市区除了以南湖为核心的旅游景点外,还有一心(子城片区)、二河(运河、环城河)、三街区(梅湾街、月河、芦席汇),以及子城、天主教堂、文生修道院、落帆亭、双魁巷、分水墩、岳王祠、血印寺、三塔等一批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许多得到保护或恢复,有些还建成为微型景点。虽然这些景点目前还很难独立形成景区,但只要对其周边环境加以整治,对其旅游功能进行适当完善,这些散落的开放式资源,恰恰为发展“慢生活”休闲旅游提供了最好的人文资源。同时,嘉兴还拥有适合发展“慢生活”休闲旅游的温泉资源和农耕文化,可以让寻求“慢生活”的旅行者来此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融入嘉兴大地,品味嘉兴文化。

(四)嘉兴具有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得天独厚区位优势和潜在市场。嘉兴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距上海、杭州、苏州等大都市仅一小时车程,而且周边有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三个国际机场。便利的交通既可以提高游客的时间效用,又降低了旅游的出行成本,这为嘉兴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在时空上形成一定优势。同时,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是我国旅游人口最集中地区之一。加上上海和杭州都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对嘉兴旅游业也具有较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据有关部门资料分析,2013上海、浙江、江苏游客分别占游客总人数的37.75%30.08%29.7%,合计占游客总人数的97.53%

二、抓住新机遇,构筑新优势,着力把嘉兴打造成为“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的几点建议

(一)顺应发展趋势,抓住新的机遇,着力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品牌。旅游经济是一种体验经济。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特色,科学定位,打造分层次、多样化旅游品牌,供不同消费者体验,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全国红色旅游联盟重要城市之一。我市既要继续突出红色主题,唱响红色旋律,做好“红船”文章,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又要紧紧抓住人们对“慢生活”状态的追求,顺应发展趋势,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休闲旅游作为新的突破点,将嘉兴打造成为“慢生活”休闲旅游城市。要把“来嘉兴,慢生活”休闲旅游作为打造市区旅游品牌战略加以实施,并以此为抓手,整合市区各方面的旅游资源,通过持续不断地实施这一品牌战略,逐步让这一品牌作为发展嘉兴市区旅游业特色,不断地形成“来嘉兴,慢生活” 休闲旅游的吸引力和美誉度,从而使嘉兴市区的休闲游产业走出一条富有鲜明特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顺应发展需要,构筑新的优势,进一步抓好“慢生活”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1、树立“全景”意识,大力营造“慢生活”休闲旅游的生态基础。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城市绿化工作高度重视,市区人均绿地面积不断增加,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但从“美化”功能来看还缺少标志性园林景观,缺少城市的个性特征,缺少沿河绿化亲水性。因此,要树立“全景”意识,抓好精品园林建设,大力营造“慢生活”休闲旅游的生态基础。一要建设“一园一品”的特色公园。按照四季有花的要求,增加球宿根花卉、四季花灌木、秋色叶树木及时花等植物,以不同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营造四季花开的多彩公园。二要植造层次丰富的特色道路。按照生态化、林荫化、景观化要求,精心设计,在出入口、分车带、渠化岛、桥梁等重要节点,通过增植、增设开花植物、色叶植物、提升彩化效果,增加视觉美感,建设植造层次丰富的道路特色。三要抓好绿道、水系的绿化彩化。绿道、水系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虑沿河绿化亲水性和不同时节的植物颜色多样化、彩色树种的运用比例,突出四季景观变化,保证“春花、夏荫、秋色、冬阳”的景观效果。同时,要结合“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庆,在公园、广场等场所举办各种花事展览,通过营造风格各异的植物景观,烘托节假日浓厚氛围,进一步提升城市绿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2、加强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南湖大景区”建设。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11年南湖风景名胜区依仗“红色旅游”政治优势,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A级景区但客观地讲,除了南湖老景区湖心岛、南湖革命纪念馆以及“红船”等景点外,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目前“南湖大景区”其它景点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推进,致使市区十分珍贵的运河文化、古城文化、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旅游产品,吸引不同层次、不同消费人群的游客来禾旅游。为此,要紧紧抓住大运河申遗成功的契机,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南湖大景区”建设。尤其是要抓好代表红色文化的南湖老景区及其周边区域配套建设,代表运河文化的运河市区段沿线景点建设;代表古城文化的子城板块保护、利用和开发建设,将南湖老景区、运河市区段和子城片区三大板块精心打造成为市区集旅游观光、商业购物、休闲餐饮为一体,并各具特色的旅游商务综合体。

3、彰显水城特色,大力发展水上旅游。嘉兴是水乡特色鲜明的一座城市,“一湖、二河、八水”构筑起嘉兴独特的水系。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水面开阔,历来是文人墨客休闲旅游的胜地;运河夹城而过,沿岸名胜古迹众多,宛如嘉兴城市的“血脉”;环城河与“八水”相连,宽窄交替,形成了“八水绕城”自然景观。而水上旅游又是“慢生活”休闲旅游中最有吸引力的活动。要充分发挥“水”的优势,彰显水城特色,大力开发丰富多元的水上休闲旅游产品。继续以中国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为载体,加大端午龙舟赛等水上文化节事活动的开发,扩大其在国内外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做大做强船游嘉兴、夜游运河品牌,让船游嘉兴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积极拓展和开发诸如水上赛事、水上婚礼、水上餐厅、水上茶吧等水上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体验水上旅游。

4、注重“文旅”结合,大力发展城市“微旅游”。嘉兴除了月河、梅湾街、芦席汇3个历史街区和散落在城市内众多历史古迹之外,还端午习俗、南湖荷花灯会、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蚕桑丝织技艺、黑陶制作技艺、水乡婚庆习俗等丰富的民俗文化,以及沈曾植、沈均儒、褚辅成、朱生豪、陈省生等一批文化名人。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文旅”结合,“保用”结合,利用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地方、小建筑、小设施,小故事,创意出诸如“嘉兴故事”、“运河记忆”、“吴越人家”等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微旅游”产品,不断拓展和丰富我市“慢生活”休闲旅游空间和内涵。

 

5、加大创建力度,大力推进湘家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湘家荡自1997年被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旅游度假区以来,以江南水乡、田园景色和自然湖泊风光为背景,通过开发水上游乐、农业观光、户外运动、健康养生、休闲度假产品,举办龙舟赛、湘家荡风筝节、沙滩泼水狂欢节、“梦缘沙滩”微电影节等节事活动,建立自驾基地、露营基地、烧烤基地、禅修基地等,2014年已接待游客约63万人次,日渐成为休闲度假之地。下一步要继续按照湘家荡旅游度假区定位,以创建国家AAAA景区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创意力度,提升休闲旅游项目和节事活动内涵和层次,增强吸引力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扩大湘家荡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挖掘农耕文化,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嘉兴是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以稻桑为代表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传统和乡村民风民俗积淀深厚。嘉兴要充分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大力培育乡村旅游。特别要抓好“一南一北”两大基地。一是着力抓好南湖区梅花洲景区开发。凤桥镇石佛寺一带有古桥、古寺院、古银杏、古宅等历史文化,又有桃园、梨园、葡萄园、槜李园以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具有发展乡村旅游极佳的条件。近年来,南湖区以梅花洲景区为依托,通过举办桃花节等活动,积极推出生态骑行、桃园赏花、农耕采摘、农家土灶、禅修讲座、自驾露营等主题系列活动,吸引游客深度体验农耕文化和田园风光。二是着力抓好秀洲区莲泗荡风景区开发莲泗荡公园是嘉兴市首个农民公园,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网船会民俗文化活动的所在地。每年春节、清明和中秋前后,江浙沪皖一带千船万人都向莲泗荡北岸的刘王庙汇集而来,庙会期间的民间活动有扎肉提香、杂耍、高跷、舞龙、舞狮、花鼓、莲湘、秧歌、踏白船等表演,祈求平安、顺景、福康,蔚为壮观。园外近年来农民遍植荷花,每年红荷盛开时节别有一翻风景,具有发展湿地旅游巨大潜力。

7、抓好温泉开发,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温泉旅游是休闲旅游最佳项目之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勘探,运热1号井在秀洲区成功钻探出到目前为止浙江省境内钻获水量最大、水温最高的地热井,井口水温64℃预计开采量达5018M3/d。热矿水中氟含量达到命名氟热矿水浓度,偏硅酸含量达到矿水浓度,同时又富含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经专家确认该井热矿水可以作为采暖、理疗、洗浴等加以利用,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嘉兴要抓好这一“稀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温泉旅游,把它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第一温泉”,并作为嘉兴发展休闲旅游的重要品牌。

(三)顺应发展业态,创建新的机制,进一步推进智慧旅游体系和旅客集散中心建设

当前旅游市场正在由观光游、团队游向休闲游、度假游和自助游转变,如何吸引游客,以及为他们提供便捷服务,越来越成为争夺旅游市场的关键性因素。因此,要借鉴一些成功城市经验,切实抓好“三个一”。即:一要提炼一句响亮的旅游形象推介语。嘉兴市区先后两次推出“水都绿城,休闲嘉兴”、“烟雨南湖、悠游嘉兴”形象宣传语。应该说这两条形象宣传语都能基本体现嘉兴的城市特色和个性,又符合当前旅游方式向休闲游发展的趋势。最近市旅游部门再一次向社会征集嘉兴市区旅游形象推介语,我们觉得是否将上述两条推介语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为“烟雨南湖、运河名城、悠游嘉兴”作为推介语,总之形象推介语要一以贯之进行宣传,通过逐步累积,不断扩大其知名度。二要搭建一个智慧旅游平台。利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式,创新“网络营销”,实现产品咨询、智能导游、导览、导航、导购,打造智慧旅游城市。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等新技术、新媒体、形成多渠道、高密度的叠加效应,实现营销网络的全覆盖。三要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旅客集散中心。要加强协调,尽快促使市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的完善与发挥,特别是完善一日游、二日游等地接业务,集咨询、接客、集散和导服于一体。同时,要积极构建慢生活的交通网络体系,通过完善城市公共自行车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嘉兴既有生态绿道设施的优势,方便散客在嘉兴“慢生活”休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