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以推广农业标准化为抓手 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

发布时间:2015-02-27 09:00:00

       

农业标准化是指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加以推广和应用,以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优质、生态、安全、高效目的的过程。近年来,我市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对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农业标准化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我们围绕以推广农业标准化为抓手 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推进农业标准建设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只有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都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建立起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快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但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农产品生产小、散、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产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标准化可以通过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控制,不仅能够有效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农产品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监管脱节问题,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最大限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尤其是农村水环境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严重威胁着我市农村生态环境安全。究其原因,除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偷排漏排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低、小、散”农业主体无序、无标生产而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标准化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农业废弃资源的排放,对发展可持续生态农业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也是推动当前我市“五水共治”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

(一)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建设思想认识不够重视。由于农业标准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农民对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传统沿袭的生产方式根深蒂固,认为搞不搞农业标准化无所谓或农业标准化高不可攀,习惯于按照传统经验开展生产。部分规模经营户也目光短浅,缺乏现代农业企业标准化管理意识,仅仅满足于眼前短期利益,农业生产中无标生产或有标不执行等也比较普遍。

(二)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化程度与标准化生产不相适应。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市的农业生产仍以千家万户分散经营为主,包括一些规模经营户,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农业相差无几,不能很好地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偏少、层次高低,导致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化程度与标准化生产不相适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标准化推广和应用。

(三)农业标准化自身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目前我国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缺乏统一规划,制订和实施标准还处于自发和分散状态,覆盖面不够广,针对性不强,标准要求不够高,面对种类繁多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加上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现行标准数量明显不足,覆盖面不广,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四)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技术与组织兼具的工作,对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技术、生产水平等都具有革命性的作用。农业标准化能否推广需要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去组织实施,需要广大基层一线农技员去宣传示范推广,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但目前作为主要承担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的乡镇级农技部门及专业技术人员力量显得较为薄弱,还不能有效承担起相应职责。

(五)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督力度不够有力。一是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企业)建成后,相关部门和企业缺乏相应的后期管护和提升机制。二是农业投入品经营渠道多,监管工作难度大,特别是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农药残留问题至今未有效解决。三是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未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鱼龙混珠,优质优价难以真正全面落实,挫伤了部分生产和经营者标准生产的积极性。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加大农业标准化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当前我市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而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对此,必须通过新闻媒体和专题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标准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引导农民从市场需求和各地现有的产业出发,自觉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

(二)注重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一是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向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转变,构建起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等多环节主体的利益联结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组织,为农业标准化实施创造条件。二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人才政策,注重培育有专业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新一代职业农民,同时积极鼓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引进农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提升其实施农业标准化技术能力和水平。三是不断强化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三)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确保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农业标准化要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的原则,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围绕各地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农产品品质提升、安全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地方标准研制,努力建立科学、统一、权威的农业标准体系。同时,就当前而言还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一要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准入标准的制定。当前我市农业规模经营发展很快,但良莠不齐,必须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准入标准的制定,尤其是家庭农场和规模畜禽养殖场的准入标准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目前我市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化程度较低,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乱用和过量使用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浪费成本,污染环境,甚至影响农产品安全,必须进一步完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使用标准,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三是制定农业废弃物处理标准。农业废弃物是影响我市环境污染重要原因之一,必须抓紧制定农业废弃物处理标准,加强对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保护生态环境。

(四)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技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必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技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承担起相应职责。二要加强农业标准化技术示范推广。围绕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品,以示范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培育标准化生产新型农业主体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抓手,严格抓好生产、质检、包装、销售等环节,通过典型引路、以点业带面,加快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三要加强各类农业产业资金整合力度,将农业标准化生产作为产业资金扶持的前置和激励条件,对示范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其它产业资金倾斜力度,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

(五)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监督,确保农业标准生产措施落到实处。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园区、企业长期管护、提升和退出机制;加强区域性农资进货渠道和销售网络监督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定期进行抽检考核,检测监督;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有利于优质优价氛围,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