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是衡量区域经济和科技综合实力的标志性产业,也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既是我市调整工业结构、实现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也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强市的重要举措。
一、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壮大工程,在相关政策引导和激励下,全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2005年以来,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企业数、工业产值及利税年均增长率分别达9.5%、25%与23%。2013年,全市拥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083家,实现产值1388.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1.8%。同时,装备制造业发展充分依托产业集群平台,形成了一批以产品为导向的区域性特色产业集聚区,其中以嘉善高铁扣件及紧固件集群等为代表的通用设备产业产值达355亿元,以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等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达331亿元。装备制造企业实力与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截止2013年底,有323家企业产值超亿元,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26家;产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342亿元,占全市制造业R&D经费支出的32%,拥有91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推进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驱动力。但从发展现状看,当前我市装备制造业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亟需加以研究和破解。
(一)产业层次偏低,高端产品缺乏。
从总体上看,我市装备制造业产业层次偏低,高端产品缺乏,“三多三少”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即:加工配套产品多、成套整机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产业低端锁定导致发展靠低价跑量来维持,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受外部市场贸易摩擦影响时有发生。较为突出的是成套装备开发能力薄弱,尤其是代表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和水平的智能装备业发展明显不足。现有装备制造业产品多为机械设备的基础件、配件、器具和零部件等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大型整机、生产线等成套产品很少,难以形成以大型整机制造厂为核心的上下产业链延伸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结构失衡明显,整体实力较弱。
从行业结构看,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比重偏低。如通用设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尤其是技术含量较高的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业板块仅占到整个装备制造业的0.8%,远落后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所提出的2010年8%的平均水平。从企业结构来看,骨干龙头企业比重不足。各装备制造板块中企业规模普遍不大,缺乏龙头型企业引领。我市1083家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中,有小型企业863家,中型企业194家,大型企业26家,其中小型企业占到了80%。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规模较小,导致我市装备制造业的产品之间、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业链短,协同制造能力差,也严重制约了我市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
(三)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实力不强。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技术、资本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也是创新发展最快行业之一。虽然近几年我市装备制造业研发和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装备制造企业实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由于缺乏高校和大型科研院所依托,缺乏大型骨干企业研发资本投入,缺乏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撑,从总体上看我市装备制造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甚少。即使目前产业中的一些大型企业,如日本电产、敏惠集团、东方日立锅炉等,在嘉兴也大多只是一些加工制造环节,研发设计等高端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不在我市,因此难以发挥产业自主创新的引领作用。而中小企业一方面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受资金因素制约,另一方面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也不强,许多企业主要从事配套产品的生产,缺乏自主品牌,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核心竞争力不强。
(四)服务配套不足,人才瓶颈突出。
目前我市与装备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健全。多数公共服务平台只能提供物业管理、商务办事等初级服务,无法满足企业在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等环节的服务增值需求。除公共平台外,人才需求的迫切性日益突出。随着装备制造业朝着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企业急需大量信息技术、工业设计、系统集成等各个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我市装备制造业中高级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也十分严重。
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几点建议
国内外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加快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企业协作、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和政府保障四大体系合力推进。根据我市装备制造业现状和特点,建议以统筹规划为引导,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为抓手,以强化政策驱动为保障,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战略布局。
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战略布局,是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重要基础。建议对我市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现状和产品目录进行一次统一摸底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整合、高端提升、错位发展”的总体思路,抓好统筹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培育领域。如:依托嘉兴科技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和科技转化平台,着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深化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快发展自动化、智能化、成套化光伏相关装备;紧紧抓住国内新一轮核电发展大好机遇,依托秦山核电基地,加强海盐中国核电城建设,大力发展核电相关装备;结合滨海新区装备制造千亿产业带建设,加快培育临港装备产业;围绕我市块状特色产业,加强行业、产业自动化、智能化共性技术研发和攻关,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这既可为我市传统产业“机器换人”提供服务,又可为嘉兴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要积极引导已有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和整机化方向发展,从而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品牌、市场和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园区和骨干龙头企业,不断优化产业战略布局。
(二)加快外引内培,引导产业高端发展。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产业层次、企业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嘉兴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水平也是如此。因此,要加快外引内培,引导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一是要把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首选目标,顺应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与发展机遇,加快引入国内外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特别是具有整机设计、技术攻关、核心制造、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以其为核心构筑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优化我市装备制造业结构和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围绕重点领域和特色产品,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龙头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三要积极引导机械标准件、基础零部件和配套生产企业的提升发展,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产业联盟建设等多种形式推进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三)力推创新驱动,增强产业竞争实力。
装备制造业是科学技术和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最具深度、最有影响的产业,必须把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线。一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现有装备制造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各级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应用,为成套设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构建激励与保障机制,降低企业风险。二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引进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并努力消化、吸收与创新,最终实现国产化,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三要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企业、科技机构、高校与行业协会等主体的技术合作,探索构建对关键共性技术进行合作攻关的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四要努力优化创新模式与创新环境。探索品牌培育、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其它创新路径,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面上推广。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激励与保护创新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成果扩散与转移。
(四)完善服务配套,保障产业不断发展。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探索制定产业准入、培育、激励与保障等政策体系支持其发展。一要制定激励政策,引导优质资源和生产要素向高端装备制造业配置和倾斜,营造有利于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二要加强满足装备制造产业提升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特色产业园规划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各类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的政策扶持,大力推动设计、研发、品牌、物流仓储、人力资源、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三要构建装备制造业的人才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科技领军团队和领军人物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产业急需的高端技工队伍提供人才储备,引导与支持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为产业提供持续的人才输送。加强面向企业的各类培训工作,把产业发展与人才素质提升相结合。同时,引导企业创新引才引智方式,利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等方法柔性引进高级人才;鼓励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加盟与留住精英骨干,降低人才流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