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4-02-14 10:12:00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引领战略,积极引进大院名校,不断深化产学研平台建设,密切科技合作交流,全市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我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存在的问题

1、科技成果有效供应不足。近年来,我市已先后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50余家,并与30多家知名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共建产业研发基地、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载体170余个。但由于种种原因,大院名所的科技研发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度不够,科技成果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针对性不强,使科技成果很难有效对接地方产业转化为生产力。这种“不接地气”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科技成果有效供应不足,使在禾科研院所对本地创新驱动发展的贡献度不高。

2、企业对科技需求“不旺”。一是缺乏科技创新愿望与动力。目前我市的工业企业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它们大多数是通过改制或乡镇企业转化而来的民营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企业家科技素养偏低,缺乏科技创新愿望与动力。二是技术创新承接能力相对较低。由于我市工业产业层次较低,企业整体实力不强,科技人才缺失,也制约着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对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三是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少和投入不足。首先是从事R&D活动的企业偏少。据统计,2012年我市有R&D活动的企业1056家,占规上企业总数的24.4%。其次是科技投入经费支出比重较低。如2012年全市4324家规上企业中,科技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还不到1%。而宁波规上企业同期的比重超过3%

3、科技管理服务有待改进。一是重引进,轻培育。近年来,我市先后成功引进了以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所,得到了广泛的肯定,也为我市赢得浙江省科技创新副中心地位。但也必须看到由于嘉兴城市能级和财力等诸多方面因素,还存在重引进,轻培育,特别是后续扶持资金投入少,使它们难以在嘉兴茁壮成长,为本地经济服务。二是重平台建设,轻科技研发。以科技大平台建设为例,市本级就建有“两城一中心”,即:嘉兴科技城与浙江(嘉兴)科技孵化城和嘉兴科创中心,也投入大量财力,使有限资金难以形成整体优势来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转化与产业化。2012年市财政用于科发资金安排为5980万元,仅占当年财政用于科技支出的19.42%。三是财政科技创新投入“种子”作用不足。2012年我市财政用于科技支出为3.08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65亿元,而宁波同期的财政科技经费支出4.21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高达220.93亿元。

二、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对策建议

1、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有形之手”。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和税收政策对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要提高科发资金在财政科技经费中的占比,集中财力支持重大项目研发。要完善财税政策支持,落实企业研发经费的加计扣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征等政策,将企业有无研发投入作为享受各类财政资助的必要条件。二是优化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按照创新型城市要求,强化创新资源整合,探索“两城一中心”创新平台管理体制,构建科研与产业融合的创新大平台,加大对本地产业技术的联合攻关。将科技成果本地化和本地化的数量、效益作为各大院名校评价的重要依据,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落地。三是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网络体系,完善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本地化的服务链。

2、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主动创新内在动力。一是推动科技成果的加快转化。加强和推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强化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真正让企业与科研院所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联盟,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二是实施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工程。鼓励企业通过申报各级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博士后流动站、组建重点技术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发挥科技人才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主动进行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三是建立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将企业获得政策支持的强度与自身R&D投入强度挂钩,使企业逐步形成创新的外部压力与内在动力,对研发投入强度大的企业,各类财政扶持资金和公共要素资源优先予以倾斜,引导企业愿意创新、主动创新。

3、致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对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是推进专利技术和科技重大专项成果的产业化。着力支持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发展前景好的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列入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带动发展。二是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园区建设与规划调整为契机,整合资源,加强引导,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招商力度,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三是构建“综合孵化与专业孵化互动、一次孵化与二次孵化互补、科技孵化与创业投资互联、成果孵化器与转化加速器互促”的孵化转化体系,逐步形成“实验室—中试孵化—工程化推广—产业化基地”的创新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四是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提高企业技术投资的积极性,使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科技成果转化中,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