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建链强链补链延链,着力构建嘉兴制造业新发展格局
(政协嘉兴市八届五次会议第40号提案)
(政协嘉兴市八届五次会议口头发言)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主动选择,是充分发挥我国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产业国际合作和提升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嘉兴既是制造业大市,又具有传统企业和中小企业比重高的显著特征,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对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嘉兴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问题
(一)企业对工业设计的认知不足。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对工业设计内涵缺乏概念,对工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全市企业参与工业设计活动面还不够广;另一方面,对工业设计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方法技术认知相对滞后,甚至许多企业还将工业设计认识停留在平面设计阶段。
(二)工业设计发展协同机制不强。工业设计所涉及的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建等关键要素,需要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相关的工业设计产业平台等协同配合,通过产业要素集聚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推动设计创新、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但目前企业自身缺乏工业设计创新能力,缺乏相应的工业设计产业孵化平台、工业设计企业及相关的工业设计服务,制约了传统产业工业设计发展之路。同时高新技术类制造企业设计研发能力也不足,未能通过工业设计创新有效带动自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
(三)工业设计高端专业人才匮乏。当前我市专业工业设计人才匮乏且持证人数省内排名靠后,主要原因:
一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对设计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关心不足,设计师业务能力提升缺乏培养渠道,设计师专业资质认证缺乏激励措施。
二是工业设计高端人才缺乏,从事工业产品设计、交互设计、动漫设计的高端人才严重不足。
三是工业设计高端人才流失严重。我市周边上海、杭州等城市无论在城市能级、设计市场需求,还是薪资待遇、个人发展都比嘉兴更具吸引力,使得设计人才外流严重。
(四)工业设计政策环境支撑不力。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我市缺乏相应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从我市涉及工业设计的508家企业的问卷调查看,享受过工业设计政策补贴的仅占7.49%。
三、建议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社会、经济、文化、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集成创新活动,以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具体包括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传播设计、系统策划、服务及体验设计、设计管理等。
(一)明确工业设计发展目标。按照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设计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专业化发展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相结合等原则,围绕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特色化、公司化、专业化等要求,培育、引进一批工业设计示范企业或机构,着力推动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根据实用、匹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着力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服务范围广的优秀工业设计队伍。通过推进“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和设计人才职业化”,实现工业设计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产品及知名设计品牌明显增加,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二)完善“政、协、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引领,协会为纽带,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多方协同机制,共同打造产学研互动活跃、校企深度合作、协会深化服务的高质量协同发展生态,助力嘉兴工业设计健康稳定发展。
(三)强化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产教融合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在高等院校、中等技能学校等开设工业设计、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为本地工业设计行业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尤其要强化产教融合,着力增强工业设计人才实用性。
二是通过引进高水平工业设计企业与机构在嘉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工业设计人力资源,全职或柔性引进高端工业设计人才。
三是充分利用邻近上海、杭州等工业设计强市资源,鼓励工业设计师“走出去”,通过学习、交流、考察等提升工业设计师水平。
四是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师资格认证,同时把高端工业设计师纳入人才奖励政策,优化引进、留住工业设计人才环境。
(四)加大工业设计发展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设立嘉兴工业设计创新基金。资助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通用性的重大研究课题;资助面向全市工业设计行业提供专业的用户测试服务、设计前期研究、功能验证研究等专业测试、调查与研究服务,以地方院校与科研院所为基础建构的市级工业设计研究站建设。
二是加大工业设计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成长型的中小工业设计公司、中小企业工业设计的扶持力度,将经认定的工业设计企业列入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资助范围;加大工业设计成果奖励。
三是建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纺织、服装、皮革等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相关产业集聚区域,建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化、产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