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辛亥元勋褚辅成

发布时间:2015-09-28 15:10:00

 

辛亥元勋褚辅成

陈伟桐

内容提要:1907年光复会发动的浙皖起义失败之后,光复会组织淡出浙江舞台。以褚辅成为首的浙江同盟会改变了策略,全面联系商界及立宪派人士,促成他们转向革命,加速革命的成功。武昌起义后,以“陈其美——褚辅成”为核心的同盟会组织主导了浙江光复,褚辅成成为浙江光复的中坚人物。

关键词:国民革命  一身二任  同盟会主导

说起浙江辛亥革命,人们自然想起光复会领导人陶成章、徐锡麟、秋瑾,以及他们发动的浙皖起义。然而由于这场起义的失败,他们没有完成光复浙江的事业。汪林茂的《浙江辛亥革命史》,是这样概述当时的形势的:

1907年的光复会浙皖起义失败,浙江的革命势力(主要是光复会势力)遭到了一次近乎摧毁性的打击:作为前一时期领导浙江革命的绍兴光复会中枢几乎不复存在;作为前一阶段主要革命力量的会党,由于众多首领的牺牲、流亡,也陷于群龙无首、难以作为的状态。因此,在浙皖起义失败后,浙江资产阶级革命一时间趋于沉寂。”1再加以19083月嘉兴革命巨子敖嘉熊遭清政府暗害,由他策划的余孟庭反清起义,也在辉煌一时后失败。如陶成章所言,“嘉熊死而浙西、江南一带革命之事业坠矣。”2这样浙江革命力量仅存同盟会浙江支部长褚辅成一支力量了,他在嘉兴发展了30多名会员,日后将浙江革命推向高潮的历史责任就落在他的身上。

当时革命虽然处于低潮,然而夺回利权的爱国运动,以及倡导立宪的改良活动,却在浙江铁路公司和省谘议局两个阵地蓬勃开展起来。出现了由社会各阶层参加的以拒款保路为中心的“铁路风潮”。以副议长沈钧儒为首的浙江谘议局,在罢免铁路公司总理汤寿潜上与清政府正面冲突,浙江民众及士绅的政治热情被空前地调动起来。面对新的形势,褚辅成一改过去光复会所奉行的“孤独地发动,孤独地失败”3的孤独主义路线,对于当时的爱国斗争和社会改革,采取全面投入的新的策略,以此团结大多数,扩大革命的社会基础,以此推动浙江形势的发展。

20世纪初,嘉兴等地借清政府施行“新政”的机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十分活跃的时期,城镇市民发生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适应这个变化,褚辅成早在1906年就与敖嘉熊等人领导嘉兴的抵制美货运动。他“首先号召,奔起呼喊,废寝忘食,郡人目为疯子”,4提高了嘉兴民众的国民意识。据统计,当时全省集会抗议活动共80次,嘉兴府属就375,为全省之首。为了把这些新兴资产阶层组织起来,迅速成立各地商会组织,褚辅成及敖嘉熊都担任过嘉兴商务分会的总理,在汤寿潜被政府免职时,他曾作为全省商会的代表进京交涉商律。而这些又与他们的从商背景有关,敖嘉熊家世代经商,褚辅成丝业世家,手创秀纶丝厂。褚辅成在出任商会总理期间,正值沪杭铁路筑成,嘉兴商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全省七府物资展览会上,嘉兴一地的展品数量占总数的一半以上6,省抚称“是为各府模范”7。此后褚辅成又组团70余名工商业者,赴南京参加南洋劝业会8,这在100多年前是很了不起的壮举。由于褚辅成等革命党人在商绅中积极活动,使得他们大多同情革命,“或斥资接济党人,或遇党案暗中掩护,赞助之力甚大”,9从而加速了革命的成功。

孙中山早在1906年,就将反清的民族革命,分为“英雄革命”与“国民革命”两个阶段。英雄革命“只以驱逐光复自任,此外无所转移”,国民革命则“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而且一国之人皆负革命之责任。10《浙江辛亥革命史》指出,自1908年起,浙江“革命开始从‘英雄革命’时代进入孙中山所主张的‘国民革命’时代。”11褚辅成在新兴资产阶层积极开展工作,是顺应时代潮流,其意义不可低估。

由于褚辅成等革命党人的积极工作,嘉兴的革命队伍得到壮大。在嘉兴出现了继温台处会馆、南湖学堂之后又一个革命据点——嘉兴府中学堂(后来的省立二中),“此时学校教师的革命党人已过半。”12著名作家茅盾在《辛亥年的光头教员与剪辫运动》及《我所见的辛亥革命》两篇文章中回忆道,1911年他从湖州省立三中转到嘉兴省立二中读书时,就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光头教员和学生特别地多。而且在革命教员的影响下,学生特别关心政治。武昌起义之后,学生天天到火车站,从乘客手里收集属于违禁的报纸,了解各地革命的讯息。13光复后之嘉兴首任都督方於笥,就是该校的监督(校长)。教员计宗型曾被褚辅成派以与上海的联络员,这样学界与商界都组织起来,有力地支持杭州的光复。

辛亥革命中,除了从事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派外,还有主张和平改革的立宪派。两派隔阂甚深,有的地方还水火不容。而褚辅成既是同盟会之浙江支部长,又是浙江谘议局的议员,浙江立宪的骨干分子,这种“一身而二任”的现象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是极为罕见的。

对此,学者多认为褚辅成这么做是为了掩护革命党的身份,得以频繁往返于嘉杭沪之间,进行革命联络工作。当然这个作用是存在的并且是很大的。但是褚辅成之参与立宪运动,除了他一生有志于宪政,还有打算与其合作完成这场“国民革命”的意图,以此促进立宪派的分化,吸收立宪派中的精英人物充实革命阵营,从中褚辅成也积累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经验。时任谘议局副议长的沈钧儒,就在褚辅成的影响下,较早脱离立宪派,转身于同盟会。沈钧儒回忆起当年的国会请愿活动,“宣统二年(1910)正月间,各省请愿代表到了北京。我那时也到了北京,当时革命和立宪两派对国是争论不休,大家要我到北京去看看形势。我在北京呆了一个时期,跟各方面接触的结果,看出了清廷的所谓预备立宪,只是一种欺骗,清政权已不能维持多久了,回来就把我的看法向大家讲了。”14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革命派、立宪派与清王朝三种力量的较量。在革命成功之前,无论人数及社会影响,立宪派都在革命派之上,立宪派一旦转向革命,清王朝就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过去我们只注目于革命党人的活动,忽略其中的人心背向。沈钧儒的姻舅(妹夫)、苏州名士张一就说过,“辛亥革命皆以谘议局为发端”,15从这个论断可以窥见到沈钧儒活动的身影。此后沈钧儒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与了浙江光复的各项工作。如亲自赴抚署,劝说巡抚增韫投降,光复时带头在谘议局升起白旗,与另一位副议长陈时夏让出谘议局作为起义之指挥机关。在军政府设立上,在褚辅成领导下,沈钧儒与陈时夏被委以政治组织之设计工作。这些说明了褚辅成之参与立宪活动,其意义超出掩护革命党人身份本身。某种意义上,浙江辛亥革命的胜利,是革命党与谘议局“联盟”取得的成果,显示褚辅成政治策略的特色和风格。

说到浙江的光复,是在光复会领导机构缺位的情况下,由褚辅成为首的浙江同盟会主导完成的。在浙皖起义之后,同盟会总部改变忽视长江流域工作的倾向,陈其美受孙中山派遣回国工作,并于19117月,革命形势高涨下,在上海成立中部同盟会总部,成为领导江浙沪独立的总机关。至武昌起义后,陈其美主动联络了褚辅成,促进了“陈其美——褚辅成”领导核心的形成。陈委以褚成立革命领导机关、制订起义计划之责任。再至起义之物资准备,如武器、资金及印信等,都由褚辅成直接到上海取得陈的支持。由于嘉兴介于沪杭之间,嘉兴党人陈以义、计宗型又协助褚完成联络工作。直至确立军政府首任都督的人选,及赴上海请汤寿潜来杭,都由褚辅成主持。正如最新出版的《辛亥革命浙江人物谱》所评价的,“在浙江光复前后,褚辅成是浙江革命行动的主要组织者,从起义的谋划和组织,到政权组织的制定,褚辅成皆为绝对中坚力量”。16所谓“绝对中坚”,实为浙江光复的主要领导人和实际主持者。

在关于都督人选上,先是以朱瑞为首的军界人士推举褚辅成,接着褚辅成从大局出发,让位于浙江保路领袖汤寿潜。他说:“东南及江北各省均在观望中,吾省宜推一负有重望者担任,方足以资号召,革命较宜成功,汤寿潜先生为沪杭甬路争回自办,众望所归,堪膺此选。”表现了嘉兴人士谦和的美德,而自己担任政事部长,“所有民政、财政、交通、外交、教育、实业皆归其总揽”,17名义上在都督之下,实际上掌握军政府实权,保证革命成果掌握在革命派手中。他任用汤寿潜原来还有一个用意,在起义军攻下抚署和军械局之后,利用汤与旗营协领贵林的关系,说服贵林交出武器,使杭州得以和平光复。在后来发现贵林藏匿大量武器,准备谋反时,褚辅成就立即逮捕了贵林,在汤寿潜不在的情况下(汤去了上海),果断处决了贵林,稳定了浙江政局。这些说明褚辅成在处理与立宪派关系上非常得当,又不迁就于人,坚持革命的立场,显示他成熟政治家的才华。

浙江军政府成立后,百废待兴,日理万机,褚辅成承担了繁重的工作,对于浙江的建设颇多建树。如制订官制,建立临时省议会,尤其在19121月制定和颁布了《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早两个月。《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按照主权在民及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都督由人民公举,议会由人民选举之议员组成,议会具有监督政府的权力。还规定了司法独立的原则,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的干涉。有台湾学者评价说:“浙江于辛亥革命后至民元年初,短短数月间,在民主政治之推行上,就临时省约法之内涵而言,确有极为崇高之理想与惊人之进步,使其在全国各省中居于前导的地位。”18我省专家胡国枢先生亦指出,从以法治省的角度看,“褚辅成是当时浙江革命党人中最具现代意识的人”。19

其实褚辅成的现代意识,还表现在拆除阻隔杭州与西湖交通的旗营,开始杭州新的市政建设上。阮毅成在《记褚辅成先生》一文中写道:

“是年,浙江军政府决定拆除旗营,由先生主持拆旗营城墙,在旗营旧址开筑马路。兴建湖滨六个公园,沿岸在两个公园之间开辟码头,并在区内建筑四条纵横主干道。东西向的湖滨路、延龄路,南北向的迎紫街、平海街,路宽六丈,人行道宽一丈。原来的旗营开辟为新市场,招商引资,遂成市肆。给湖滨带来生机,为现代杭州西湖的开始。”20

我们有充分理由说,褚辅成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浙江光复的领导人,而且开始了浙江的现代化建设,他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在对后世的影响上是高出于浙江革命的其他领导人的。

注释:

1)(3)(11)汪林茂《浙江辛亥革命史》18199

2)陶成章《浙案纪略》

4)(8)《嘉兴市文史资料第三辑(褚辅成专辑)》166170

5)《浙江通史》(964-67

6)(7)《申报》1910.3.141910.3.2.

9)(17)褚辅成《浙江辛亥革命纪实》

10)孙中山《军政府宣言》

12)《嘉兴市志资料》

13)《嘉兴辛亥革命时期历史资料汇编》99-106

14)《沈钧儒文集》705

15)《古红梅阁笔记》45

16)《辛亥革命浙江人物谱》121

18)台湾商务《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19649

19)《光复会与浙江辛亥革命》369

20)《褚辅成年谱长编》65(原文中道路指向有误)

(作者系中共嘉兴市委党校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