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发挥优势 完善功能 着力推进嘉兴市区旅游业大发展

发布时间:2014-02-14 10:07:00

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我市深入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和“文化兴市”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稳定增长和国内旅游业持续高速成长,旅游消费将日趋旺盛,旅游业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要以打造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为抓手,着力推进嘉兴市区旅游业大发展。

一、嘉兴市区打造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分析

嘉兴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江南水乡古城,又是马家浜文化发祥地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全市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客源潜在市场巨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优势首先,以“一湖二河三街区”为代表的南湖景区,集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江南文化和古城文化为一体,于2011年荣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市5A 级景区之一。其次,市区有7000年历史的马家浜文化遗址,有建于三国时期的子城遗址,有20世纪初被誉为“中国最大,远东第三”的大教堂——天主教堂,还有文生修道院、落帆亭、双魁巷等几十处不同级别的文保单位(点)。第三,嘉兴所辖的桐乡乌镇、海宁钱江涌潮和盐官古镇、嘉善西塘、海盐南北湖、平湖九龙山等,在国内外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市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为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创造了比较优势嘉兴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距上海、杭州、苏州仅一小时车程,而且“百公里内”就有上海浦东、虹桥和杭州萧山三个国际机场。近年来,随着沪杭高铁、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嘉绍大桥的开通,市区与周边各大城市的距离更加拉近。同时,嘉兴市区又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便利的交通既可以提高游客的时间效用,又降低了旅游的出行成本,是建设区域旅游集散地的较佳城市

(三)巨大的客源市场为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潜在优势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城市密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是我国旅游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潜在客源市场巨大,这一点在桐乡乌镇、嘉善西塘等景区开发实践中已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同时,上海、杭州等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以及本市桐乡乌镇、嘉善西塘等景区,每年有大量游客,这对嘉兴市区旅游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带动力和互补性。

(四)持续的政府推动为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营造了氛围优势近年来,嘉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市区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完善市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出台旅游发展扶持政策,举办各种旅游推介活动,持续不断地加以推进。2013年,市政府又制定了市区旅游目的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嘉兴市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为加快市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营造了较好的氛围。

二、当前市区打造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嘉兴旅游业有了快速发展,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2012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79万人次,其中市区 969.05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19亿元,市区为 99.01亿元。与2008年相比,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5%21.4%。在看到成绩和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蓬勃发展的全市旅游业,嘉兴市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其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相称,距离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旅游景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精品意识不够强。虽然嘉兴目前有城市发展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但各个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致使一些规划内容难以得到很好落实,尤其是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和景点建设没能很好地有机结合。比如运河市区段沿线,分布着文生修道院、落帆亭、双魁巷、分水墩、岳王祠、血印寺、三塔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其中不少已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得到保护或恢复,有些还建成为景点。但这些沿线的小景点很难独立形成景区或串连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同时,在景点建设过程中,精品意识也不够强,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回味的标志性建筑和展馆不多

(二)旅游宣传推介缺乏整体设计,资源整合不够有效。从全市角度看,嘉兴区域内南湖、乌镇、西塘、盐官、南北湖等主要旅游景区的对外宣传一般都是各自为政,各做各的,缺少整体性推介设计和有效整合。从市区角度看,有关部门没有按照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的目标,把全市主要旅游景区作为资源统筹起来包装成“二日游”、“三日游”向外整体推介。所以,目前前来嘉兴旅游的客人,一般都是到单个景区游玩的“过路游”,“过夜游”、多日游占比很小,未能发挥旅游在游、购、玩、吃、住、行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影响了市区旅游集散地格局的形成。

(三)旅游产品开发缺乏深度,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一是旅游开发与历史文化遗存资源利用的结合不够一些重点的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项目,如马家浜文化遗址公园、子城遗址公园的开发建设等,虽然政府早已确定,但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推进速度仍然较慢,致使这些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很好地转化为市区旅游新的亮点和增长点二是非物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够。一些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游客不能很好地体味嘉兴的人文故事和风俗民情,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三是“一湖二河”水面旅游开发利用的深度不够。近十多年来,我市投入大量资金美化、绿化、亮化沿岸环境,为“一湖二河”旅游开发创造了较好条件,但从目前看,“一湖二河”对外开放的旅游船种类和数量还是偏少,水面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四是休闲娱乐旅游项目的配套不够。与一些重要旅游城市相比,市区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等配套建设明显滞后,缺少可供青少年游玩的大型主题游乐设施,缺少一部反映地方特色的演艺作品,缺少有影响力的夜间休闲游玩街区,游客生活不够丰富,吸引不了游客留下过夜。

(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流于形式,功能作用未能发挥。为了适应近年来旅游方式从单一的观光向休闲度假游转变,从以旅行社组团为主体的“点线旅游”向散客化的“板块旅游”转化,尤其是为了应接上海“世博会”旅客向嘉兴辐射,2010年我市挂牌成立了嘉兴旅游集散中心,但成立以来,由于受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功能设置、服务设施等诸多问题的影响,一直没能很好地运作起来,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五)政策支持还不够有力,缺乏应有的激励和推动。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对发展旅游业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但从横向比较和加快发展来看,政策推动力度还不够。首先是力量整合不够。当前,市本级扶持旅游业发展政策由市、区两级分别制定,市级又分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第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两大块,扶持政策还没有形成合力。其次是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政府对旅行社、酒店等地接业务的奖励政策还缺乏应有的吸引和激励;对市区旅游宣传营销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

三、关于把嘉兴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和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意见建议

针对目前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建议今后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坚定目标。旅游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高度关联性行业,它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大好机遇。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15 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将从目前的1.44万亿元提高到2.3 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的年均增长率达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 的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因此,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服务业和文化兴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功能的战略性任务来抓,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进一步推动市区旅游业大发展,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统筹规划,打造精品。一要加强统筹,科学规划。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涉及城市建设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多个方面,需要旅游、规划和文化等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为此,建议市政府要加强统筹,注重城市相关规划的衔接,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开发,实现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旅游业发展多赢局面。当前,尤其要抓好《南湖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修编的协调工作,争取早日完成并加快组织实施,以提升大南湖旅游的整体形象。二要加大力度,加快开发。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城文化底蕴厚重,水乡文化蕴涵丰厚,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名人文化遗产丰富,红色文化影响深远。对于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在景点建设中,应当给予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前,要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加快马家浜遗址公园、子城遗址公园和运河嘉兴市区段沿线景点的开发建设,使其尽快成为嘉兴市区的主要旅游景点。三要加大投入,打造精品。从总体上说,近年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历史文化保护和旅游景点的硬件建设非常重视,使许多历史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得到恢复。但从打造精品看,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和建设,力求出精品,使建成的旅游产品真正具有商品价值。

(三)深度开发,顺应发展。当前旅游市场正在由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转变,如何吸引客人前来嘉兴并逗留一定时间,这就需要在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上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要进一步抓好 “一湖二河”水面资源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南湖是嘉兴的客厅,环城河、运河是嘉兴的项链,它们构成了嘉兴这座“水都绿城”独特的江南水乡自然人文景观,嘉兴市区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建议要打造“船游嘉兴”品牌,增设游船种类,增加游船数量,使“一湖二河”水面得到充分利用。二要进一步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文化是城市的根,也是旅游的魂。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突出嘉兴文化特色,以强化旅游产品与非物质文化融合为重点,丰富旅游景点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品质,让游客能很好地体味嘉兴的人文景观和风俗民情。三要进一步加快休闲娱乐项目配套建设和开发。包括夜间休闲游玩街区建设开发、体验式大型主题游乐园建设、反映地方特色精品演艺产品开发等。

(四)精心策划,强化推介定位决定开发,宣传决定影响。嘉兴要根据自身的城市特色,准确定位市区的旅游形象,并加大力度推介宣传,以强化人们对嘉兴的深刻记忆。要唱响“红色旅游”主旋律,继续做好“红船”文章。要叫响“水都绿城,休闲嘉兴” 形象宣传语。“水都绿城,休闲嘉兴”既体现嘉兴的城市特色和个性,又符合当前旅游方式向休闲游发展的趋势,旅游推介中要叫响“水都绿城,休闲嘉兴” 形象宣传语,扩大嘉兴知名度。要打响“二日游”品牌。要充分发挥嘉兴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设计游览线路,隆重推出嘉兴“二日游”、“三日游”产品,尤其是要打响“二日游”品牌,把嘉兴市区打造成全市旅游集散地。

(五)加强协调,完善功能。旅游集散中心是一个城市为了整合散客旅游资源,满足市民个性化旅游需求,方便游客到本市旅游而设立的服务平台,是旅游信息咨询、散客自助旅游集散服务、客房和票务预订等电子商务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超市”。鉴于当前我市旅游集散中心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和分析当前存在问题,进一步加强协调,理顺管理体制,激活运行机制,完善功能设置,健全服务设施,加大扶持力度,切实抓好嘉兴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使旅游集散中心真正承担起应有的功能。

(六)加大投入,推动发展一要设立市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相互渗透性较强,建议建立市区统一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推介、旅行社达标升级和开展地接业务补助,资金来源从市级和南湖、秀洲、开发区财政中按照权责和受益大小统筹。二要强化对旅行社的扶优扶强工作。积极推进旅行社规范化、标准建设,全方位提高市区旅行社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三要加大对地接业务的补助。建议根据周边地区补助标准和自身财力可能,适当提高对旅行社、酒店等地接业务的奖励标准,增强政策的吸引力和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