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喜庆新中国华诞 话蚕桑六十春秋

发布时间:2009-08-12 15:41:00

今年是新中国诞生六+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大庆之年。在共和国旗帜下,嘉兴蚕桑走过了辉煌的六+春秋,为嘉兴蚕农增收致富、为嘉兴外贸出口创汇、为改善城乡人民衣着作出了重大贡献。嘉兴市的蚕桑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迄今已有4700多年,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全市目前拥有专业桑园2.41万公顷,从事栽桑养蚕的农户22.86万户,使蚕茧的年产量从1949年的0.49万吨,发展到21世纪最高年的5.85万吨,比1949年增加11倍。占浙江省年产茧量的54%之多,占全国年产茧量的十分之一之多,年出售蚕茧收入从1952年的1270万元, 发展到21世纪最高年的71174万元,比1952年增加55培,成为我市农村的一大优势传统产业。蚕桑生产的发展,带动了丝绸工业的发展,嘉兴曾拥有缫丝、织绸、丝绸服装等百余家企业,为就业、创汇作出了巨大贡献。绿色桑园也对净化空气、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时候,我家也种桑养蚕, 桑树以高杆乔木养成, 父亲收获桑叶时常带上小双人梯, 人站在梯子上把桑条采回家,母亲负责养蚕,我放学回家有时也帮助母亲采叶喂蚕, 出售春茧后,父亲总会买-些枇杷回家, 给家里人尝鲜,家里上半年用的钱基本上靠春蚕收入,所以我从小就爱上了蚕桑。1961年高中毕业考大学时, 我填报的第-志原是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并被幸运的录取,1965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嘉兴县农业局,之后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到2004年退休。在近40年种桑养蚕技术推广中,伴随着嘉兴蚕桑生产发展我也作出了不少积极的探索,也得到了组织上肯定,先后担任嘉兴县、市蚕桑管理站副站长、站长职务,并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农技推广研究员)。

1968年春天,我针对蚕种催青加温采用木炭火缸明火加温带来的容易发生火灾,木炭明火加温中产生的一氧化碳经常造成催青人员中毒甚至死亡,蚕卵因一氧化碳中毒造成不孵化或孵化差影响产量。同时,用木炭明火加温工作人员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工作辛苦等。为了改变这-现象,我着手研制了电热自动控温设备,实现了电加温自动控温的蚕种催青新技术。在研究过程中还邀请同事巢中鸰和一名电工一起操作,电炉制作和所用材料在嘉兴拖拉机厂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的,电器材料在电工的指导下到电器商店采购来的,电控板、自动控制器和线路的安装是和电工一起完成的。采用了这种新技术后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和辛苦程度,简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方法和顺序,节约了催青用工,确保了催青人员的安全,促进了蚕卵的孵化划一,提高了蚕卵的孵化率,为蚕茧高产奠定了基础。使用这一新技术的当年蚕种平均张产为29.20公斤,比上年增长32.12%

1982年,农村土地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了制订适合嘉兴蚕区蚕桑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例,该年初春,我和吴佩章两人(我为嘉兴县农业局特产股副股长)分别赴嘉兴县的大桥公社中华大队(蚕桑零星产区)和南湖公社六号桥大队(蚕桑重点产区)进行调研和开展试点,制订具体的蚕桑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办法,引导社员大胆承包,鼓励社员积极开展户里种桑,明确规定谁种谁有,长期不变。在试点的引领下,全市面上的工作迅速展开,蚕桑生产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蚕桑生产的发展。从1983年开始,嘉兴的蚕桑连续12年增产,年产蚕茧从1983年的2.49万吨上升到1994年的5.42万吨,这是嘉兴蚕桑发展的鼎盛时期,届也彰显了改革开放政策解放生产力,调动群众积极性威力。与此同时,由于生产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养蚕劳动力跟不上,针对上述新情况,1984年我参与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省力化养蚕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通过多次研究,试验成功采用保鲜薄膜打孔(小蚕用孔径为0.18厘米,大蚕用为0.4厘米,孔距为4厘米)覆盖,小蚕每24小时给桑3次(过去6-8次),大蚕每24小时给桑3次(过去6次),采用此新技术后,每张蚕种可节约用工2.5工,提高产量3.37千克,增加收入86.52元,这种技术群众称赞为省工、节本、增效、人舒服的养蚕新方法。生产的迅速发展,还导致蚕种供不应求,如1985年全市共发放蚕种95.5万张,而自己制造的蚕种只有66.8万张,缺口28.7万张,最后只得向外地购入28.7万张,虽一时满足了蚕农的需要,但外购蚕种风险大,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障。从1986年起,我着手组织原蚕区生产,即蚕农养原蚕制种。但有专家、权威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我们嘉兴农村的桑地地势低,地下水位高,中晚生桑品种多,桑树偏施氮肥,桑叶偏嫩等,不宜制种。我针对上述情况,选择养蚕经验丰富的蚕农,采取桑园四周开深排水沟,桑园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桑园改造中多种早生桑和原蚕壮蚕用叶进行全面狠摘芯等技术,专业蚕种场选派骨干技术员下乡联户,对原蚕农户进行手把手指导等措施,经过两年的扎实工作,到1987年全市自己生产蚕种10.95万张,蚕种的自给率从1985年的69.94%上到1987年的100.2%,达到自给自足。所制蚕种在浙江省开展的质量评比中先后获得过省优质蚕种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

我市的蚕桑生产自实行联产承包后有了很快发展,但亩桑产值不高,1990年全市平均亩桑产值只有859.43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使蚕农在经营蚕桑生产中得到更多的实惠。1990年我和求相超共同主持开展了40万亩高产桑园增产增值星火计划项目,采用更新改造老桑园,集中发展新桑园,开展桑园综合利用,实行科学施肥等,经过三年的努力,共改种桑19.91万亩,种桑1.91亿万株,桑园面貌焕然-新,亩桑产值有了很快提高,到1992年,全市平均亩桑产值达到1097.05元,比实施前的1990年增加 237.62元,增长27.65%,到了新桑盛产期的2001年,全市平均亩桑产值达到1630.60元。比实施前的1990年增加771.17元,增长89.73%

  从九十年代中期起,蚕桑生产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一方面,国际丝绸市场开始疲软,销路不畅,价格下跌,另一方面,由于前几年蚕桑的高速发展,蚕茧产大于销矛盾突出,蚕茧价格频繁波动,影响生产发展。每百公斤茧的实际平均收购价1996年为1212.79元,比1994年下降41.16%,蚕茧产量38708吨,比1994年下降28.6%。亩桑产茧78.9公斤,比1994年下降26.67%,而且大块集中桑园较少,针对这-情况, 1996年底,我主持在桐乡市留良乡屠家桥村开展现代化桑园园区示范点建设,召开现场会,进行宣传引导。当时嘉兴市委、市府的领导+分重视,市委、市府、市人大、政协的第-把手亲自到示范地,亲手拿起铁耙,开沟种桑,此后,一个现代化桑园园区建设在全市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通过集中地块种桑,种植优质高产良种,适度密植低杆养成,配方施肥规范治虫和科学管理等措施,桑树迅速成林高产,亩桑产茧迅速得到提高,1998年亩桑产茧达到114.6斤,比1996年提高45.24%2001年亩桑产茧达到134.8公斤,比1996年提高70.84%,通过几年的建设,全市已建成50亩以上为连片集中的桑园园区15万余亩,占桑园总面积的45%。彻底改变了桑园低产面貌,为蚕桑高产,蚕业增效,蚕农增收再作了贡献。

  六十华诞贺国庆,嘉兴儿女话蚕桑,

  科学发展促蚕桑,六十年成就辉煌,

  改革蚕桑求新果,富民强农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