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我们| 收藏本站

“讴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征文 之 科研之道——记农业支社孙祥良研究员的事迹

发布时间:2023-01-16 13:59:00

科研之道——记农业支社孙祥良研究员的事迹

农业支社  赵建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孙祥良出生在农村,小时候挨过饿,深知粮食的重要性,他自小就立下从事农业科研解决老百姓吃饭的理想。后来他报考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就到嘉兴市农科院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研究水稻等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流行及治理技术,至今虽退休仍奋斗在农业科研第一线。他四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大地,服务农村,是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几十年坚持信念、学农爱农、潜心研究,开拓创新,把论文写在广袤的大田里。现分享他的一些事迹,以明他的科研之路和心得。

善于与他人合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往往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力量。植保科研主要工作是研究农作物的病虫防控,作物未发病时要研究如何增强作物长势提高抗性预防病虫害发生,作物发病时要研究使用何种药剂和合适的方法控制病虫害。若能提高种子本身的抗病虫性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具有更好的效果,病虫抗性是种子芯片性状是否优良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抗性提高难度大周期长,育种家需要和植保工作者合作。四十多年来孙祥良和嘉兴市农科院的水稻育种工作者合作提高水稻品种的病虫抗性,取得了富有成效的成果。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一生都可能遭受不同病虫害的侵害。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潜在威胁最严重的病害,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以前大部分水稻品种都高感稻瘟病,稻瘟病给水稻产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见到这一状况,他1984年开始和姚海根研究员合作,开创性开展抗性品种选育,期间建立了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地,引进了稻瘟病病菌培养方法,优化了接种措施,增加了试验可靠性。先后选育成功20个水稻多抗新品种,其中秀水11、秀水620、秀水63等品种集丰产和抗病性于一身,较好地解决了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稻瘟病危害等问题。在病害防治方面,他提出了以抗性品种的合理使用与药剂防治为关键技术的综合防治措施,这些措施对有效地防治稻瘟病、确保我市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稻飞虱从外观上看这种虫子相当不起眼,但任何一个踏足稻田的农人听到它都会谈虎色变。虽然化学防治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防止虫灾发生,但是隐患仍然游荡在田间地头。孙祥良通过到上海农科院学习建立了稻飞虱抗性试验基地,从零开始,将嘉兴市农科院稻飞虱抗性筛选的数量增加到每年6000份以上,有效选择群体的增大,大大加快了水稻稻飞虱抗性品种的选育。

在水稻生长的高温季节,孙祥良对大量的材料进行病菌接种和虫子喂食,每天都要观察记载,为了试验结果的准确,不能有一丝马虎,每做一组试验就是近五十天,这些基础工作,年年重复,每一个新品种都需要从大量的材料中优中选优得来,包含研究者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总是这么说科研成果都是辛勤的汗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成功。

后来孙祥良还与嘉兴市农科院其他水稻育种工作者如富昊伟、黄海祥等合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今年全国农技中心发布的7个2022年度超级稻品种之一嘉禾优5号,就是他们合作的成果之一,其病虫抗性筛选工作是在他退休后仍年年坚持完成的。

不迷信权威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能迷信权威,迷信书本,也不能因为取得一丁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居功自傲,科学是没有止境的。只有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才能获得对实际生产有意义的成果。

稻曲病为水稻主要病害,严重时会明显影响产量和稻米品质。防治该病采用药剂防治时,要掌握好防治时期。以前许多研究都着眼于发病时或前一段时间,孙祥良不迷信权威,通过六十多天连续田间观察试验,发现在水稻孕穗后期稻曲病菌就开始侵入,至破口期,最迟不能迟于齐穗期,就必须喷药,首次提出水稻稻曲病最佳时期应选在孕穗后期,即水稻破口期前8-15天为稻曲病的防治适期。防治过早起不了作用,防治过晚,即使大量用药防治效果也很差,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大幅提高了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农业科研要服务生产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一种以灰飞虱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病毒病,具有爆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的特点,一旦流行就难以控制,因而被称为水稻“癌症”,对水稻生产威胁极大,江苏省自1999年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病范围波及40多个县市,发病面积2300万亩,2004年造成几十万亩水稻绝收。虽然当时嘉兴市和浙江其它地市水稻条纹叶枯病尚未暴发,但出于职业的敏感,孙祥良想到浙江离江苏距离近,江苏大量的虫源灰飞虱极可能迁飞入我市,一旦暴发就难以收拾,需要抢先预防,他马上联合省市内同行进行专题研究,主持完成项目“水稻条纹叶枯病灾变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及时在嘉兴市及周边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成功控制住了条纹叶枯病在嘉兴市的大面积发生,取得了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直接经济效益11705.23万元。这仅是他利用自己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嘉兴水稻病虫害防治研究中的一个例子,孙祥良善于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解决问题。他善于总结农民在生产中的经验,边试验,边推广,更有针对性服务于农业生产,为乡村振兴出力。

科研的传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孙祥良总教育我们要“想农民所想”,用自己的科研成功帮农民解决问题,这是他科研之路的出发点。

由于他在植保科研上取得的突出成绩,他先后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如获一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嘉兴市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嘉兴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嘉兴市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浙江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嘉兴市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曾被邀请为浙江省政协委员。但他把这些奖和荣誉看得很淡,他常说,做农业做科研,要把自己扎根于大地,把解决农民的生产问题放在首位,不能过于追求个人得失和荣誉。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他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他成长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对农业农村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总是教育后辈,专注于科研事业,提高自身素质,把好作风传承下去。他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和“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感染身边的人。他数十年如一日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认真的态度深深激励着我们后辈,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