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节气开始。芒种,是反映物候的节令。“五月芒种为节者,言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南朝梁代崔灵思《三礼义宗》)。从字面上说,“芒”就是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开始成熟,将要收割;“种”就是指晚谷、黍、稷等谷黍类作物播种的时节。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故农谚语:“芒种螳螂生,飞西又飞东,瞪着大眼睛,催人起五更。”
“芒种忙忙种”,农谚云“春争日,夏争时”、“过了芒种,不能强种”。过了芒种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导致低收,甚至颗粒无收,农谚为证“芒种栽薯重十斤,夏至栽薯光根根”、“收麦如救火,龙口把粮夺”、“麦收时节停一停,风吹雨打一场空”、“夏种晚一天,秋收晚十天”。北方到了芒种日,基本开始大面积收割冬小麦,夏玉米已经长了有两寸长,农谚说“三夏没有一秋长,三秋没有一夏忙”,夏收时季节不等人,小麦一炸了芒,麦粒儿就落在地里,收成也就减少。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宋人虞似良的这首诗,生动的描绘了芒种时节田野的秀丽景色。在诗人的笔下,不乏有关芒种节气的佳作。陆放翁《芒种后经旬无日不雨偶寻得长句》曰:“芒种初过雨及时,纱厨睡起角巾欹。痴云不散常遮塔,野水无声自入池。绿树晚凉鸠语闹,画梁昼寂燕归迟。闲身自喜浑无事,衣覆重笼独诵诗。”范成大曾作《芒种后积雨骤冷》三绝,其一为“一庵湿蛰似龟藏,深夏暄寒未可常。昨日蒙 今挟纩,莫嗔门外有炎凉”。其二为“梅黄时节怯衣单,五月江吴麦秀寒。香篆吐云生暖热,从教窗外雨漫漫”。其三为“梅霖倾泻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插秧寒”,这首诗绘出了阴雨连绵不止,河满沟平,农夫冒着寒冷身披棉絮插秧忙的画面;诗人深深地为芒种不能忙种的农民发愁,却只能袖手旁观的感慨。南宋韩涧泉《芒种诗》云:“田家一雨插身时,成把檐禾水拍泥。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浑不管归迟。载勾明日问青黄,惜水修塍意更忙。少候根中新叶出,又看晴雨验朝阳。三年不见种田农,蓦陇跳沟过屋东。齐唱歌声相劳苦,烟里一蓑风。愧我粗官耗太仓,及爪而代合耕桑。蚕筐阁了修身马,老稚时时亦酒浆。”清代乾嘉年间,商州诗人王时叙有一首描写芒种搭镰收麦时节的诗,“旋黄旋割听声声,芒种田家记得清。几处腰镰朝雾湿,一行肩担夕阳明”,描绘出一幅“三夏龙口夺食图”:远处传来一阵阵“旋黄旋割”的鸟叫声,仿佛在提醒农夫,千万不要耽误农时,要及时收获;处处都是腰里别着镰刀的农夫,早晨下地时的雾气尚且浓重而潮湿,一行一行肩挑背驮麦捆的农夫,一直要干到夕阳落去,明月上来之后才歇工。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芒种时节,空气潮湿,天气异常湿热,人们普遍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要注意养生,护阳气养心脾,就凉不可贪凉,预防夏季温热病和杂病重于治疗。